黄曲霉毒素检测
发布时间:2025-04-24
黄曲霉毒素是由曲霉菌产生的强毒性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食品及农产品中。其检测需通过标准化流程对谷物、坚果、乳制品等基质中的B1、B2、G1、G2及M1等亚型进行精准分析。本文系统阐述检测项目分类、适用范围界定、主流技术方法及关键仪器配置要求,为实验室建立合规检测体系提供技术参考。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黄曲霉毒素检测涵盖6类核心指标:AFB1(黄曲霉毒素B1)、AFB2(黄曲霉毒素B2)、AFG1(黄曲霉毒素G1)、AFG2(黄曲霉毒素G2)及其代谢产物AFM1(乳品中羟基化代谢物)。其中AFB1被IARC列为Ⅰ类致癌物,限量标准严格控制在0.5-20μg/kg区间。复合污染样品需同步测定总黄曲霉毒素含量(B1+B2+G1+G2),依据GB 2761-2024等法规要求执行分级判定。
检测范围
主要覆盖三大类基质:
1. 初级农产品:玉米、花生、稻米等谷物及其制品;杏仁、核桃等坚果类;干辣椒等香辛料
2. 加工食品:植物油、酱油等调味品;婴幼儿配方奶粉等乳制品;烘焙食品原料
3. 特殊品类:中药材(如陈皮、薏苡仁);畜禽饲料原料(豆粕、棉籽饼)
特殊基质需针对性处理:含油脂样品需增加脱脂步骤;高色素样品应优化净化程序;乳制品重点监控AFM1迁移量。
检测方法
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依据GB 5009.22-2024标准建立方法体系:
- 前处理:乙腈-水溶液提取→免疫亲和柱净化→氮吹浓缩
- 色谱条件:C18反相色谱柱(5μm, 4.6×250mm),柱温40℃,流动相甲醇-水梯度洗脱
- 检测器配置:荧光检测器(Ex 360nm/Em 440nm),需柱后衍生化系统增强灵敏度
2.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
适用于复杂基质痕量分析:
- 离子源选择:电喷雾电离(ESI+)模式
- 特征离子对:AFB1 m/z 313→241/285;AFM1 m/z 329→273/259
- 定量方式:同位素内标法(13C标记物)校正基质效应
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快速筛查技术要点:
- 试剂盒验证:交叉反应率≤5%,检出限≤0.1μg/kg
- 操作规范:标准曲线R²≥0.99,加标回收率85-115%
- 阳性样本需经色谱法确证
4. 薄层色谱法(TLC)
作为传统定性手段仍具应用价值:
- 展开剂体系:氯仿-丙酮(9:1)或乙醚-甲醇-水(96:3:1)
- 显色判定:365nm紫外灯下观察蓝色荧光斑点
- Rf值比对需使用标准品同步展开
检测仪器
1. 液相色谱系统
基础配置需包含二元高压梯度泵、自动进样器及柱温箱。关键参数要求:
- 流量精度:≤0.075%RSD
- 进样精度:≤0.5%RSD
- 压力脉动:<1%
2. 三重四极杆质谱仪
核心性能指标包括:
- 质量范围:m/z 50-2000
- 扫描速度:≥10,000u/sec
- 分辨率:单位质量分辨(FWHM≤0.7u)
- 灵敏度:AFB1信噪比≥500:1(10pg进样量)
3. 荧光衍生化装置
柱后衍生模块技术要求:
- 反应温度控制精度:±0.5℃
- 衍生试剂流量误差:<2%
- PTFE管路耐压值≥10MPa
4. 样品前处理设备
标准化配置应包含:
- 高速均质器(转速≥20,000rpm)
- 固相萃取装置(12位以上真空系统)
- 氮吹浓缩仪(温控范围30-60℃)
- pH计(精度±0.01)
检测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合作客户展示

部分资质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