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检测
发布时间:2025-04-14
鹿茸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其质量安全直接影响药用价值与市场规范。专业检测涵盖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度、重金属残留及真伪鉴别四大核心维度,重点通过DNA分子鉴定技术区分物种来源,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活性成分含量,同时依据2020版《中国药典》建立标准化检测体系。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鹿茸质量评价体系包含基础理化指标、生物活性成分、污染物限量及物种溯源四大类共28项具体参数:
理化指标:水分含量(≤18%)、灰分总量(≤45%)、水浸出物(≥17%)、醇浸出物(≥8.5%)
活性成分:总氨基酸(≥40%)、硫酸软骨素(≥6.2%)、磷脂类化合物(≥1.8%)、性激素(雌二醇≤5μg/g)
污染物控制:铅(≤5mg/kg)、镉(≤0.3mg/kg)、总砷(≤2mg/kg)、汞(≤0.2mg/kg)
微生物指标:需氧菌总数(≤10⁴CFU/g)、霉菌酵母菌(≤10²CFU/g)、大肠埃希氏菌(不得检出)
真伪鉴别:物种DNA条形码鉴定、显微特征鉴别、红外光谱指纹图谱比对
检测范围
本检测体系适用于不同来源及加工形态的鹿茸制品:
物种分类:梅花鹿(Cervus nippon)、马鹿(Cervus elaphus)、驯鹿(Rangifer tarandus)等7个亚种
生长阶段:初角茸(1-2岁)、二杠茸(3-4岁)、三杈茸(5岁以上)
加工形态:带血全枝茸、排血切片茸、冻干粉体、超微破壁颗粒
制品类型:中药材饮片、保健食品原料、化妆品添加剂
特殊样本:陈年仓储样品(3年以上)、辐照灭菌样品、硫磺熏蒸样品
检测方法
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与药典规范建立三级检测方法体系:
分子生物学技术:采用COI基因序列扩增法进行物种鉴定,引物设计覆盖线粒体基因组保守区段
色谱分析技术:HPLC-ELSD法测定磷脂含量;UPLC-QTOF/MS进行多肽类物质非靶向筛查
光谱分析技术:近红外漫反射光谱(NIRS)建立产地溯源模型;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矿物元素
显微鉴别技术:制作横纵切片观察骨陷窝结构密度及角蛋白排列特征
物理检测法:热分析仪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判断干燥工艺参数
检测仪器
实验室配置符合ISO/IEC17025标准的专用设备系统:
分子鉴定系统:ABI3500基因测序仪配套SpeciesID v3.0分析软件
色谱质谱联用仪:Agilent 1290 Infinity II HPLC串联6545 Q-TOF质谱
元素分析设备:PerkinElmer NexION 350D ICP-MS重金属分析系统
显微成像系统:Olympus BX53荧光显微镜配备DP80双摄像头成像单元
辅助设备群:Mettler Toledo XPR206DR超微量天平(精度0.001mg)、Labconco FreeZone冻干机
检测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合作客户展示

部分资质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