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病性综合试验
发布时间:2025-06-27
植物抗病性综合试验通过系统化检测手段评估植物抵御病原体侵袭的能力,涵盖病原微生物侵染强度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及遗传抗性验证等核心环节。检测要点包括病原物接种标准化、病程动态监测、抗性相关酶活性定量及抗病基因表达验证,确保数据科学性和重现性。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病原侵染力测定:量化孢子悬浮液浓度(1×10⁵~1×10⁷ spores/mL),记录接种后72小时侵染斑直径(精度0.1mm)
病程发展监测:按0-9级病斑分级标准(GB/T 3543.4),每24小时记录病斑扩展速率(mm²/h)
过氧化物酶活性:采用愈创木酚法测定酶活(U/mg prot),波长470nm检测吸光度变化(精度±0.001)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检测290nm处反式肉桂酸生成量(nmol/min·mg)
活性氧爆发检测:DAB染色法测定H₂O₂积累量(μmol/g FW),NBT法定位超氧阴离子
植保素含量分析:HPLC-MS定量检测类黄酮(检测限0.01μg/g)及倍半萜烯(检测限0.05μg/g)
抗病基因表达:qRT-PCR检测PR1、NPR1基因相对表达量(2⁻ΔΔCt法)
细胞壁加固评估:间苯三酚染色测定木质素沉积厚度(μm级精度)
过敏性反应检测:台盼蓝染色定量细胞死亡面积占比(%)
系统抗性诱导:测定远端叶片水杨酸含量(HPLC法,精度±0.1ng/g)
气孔防御响应:表皮印迹法统计气孔关闭率(≥50μm孔径显微镜)
防御信号传导:钙离子荧光探针检测胞内Ca²⁺波动(ns级分辨率)
检测范围
粮食作物抗病材料:水稻稻瘟病抗性株系(Pyricularia oryzae侵染模型)
蔬菜抗病品种: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抗性品系筛选
经济作物抗性评估: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耐受性鉴定
林木抗病种质:杨树溃疡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抗性资源评价
药用植物抗逆性:人参锈腐病(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抗性检测
转基因抗病植株:转Bt基因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抗性验证
野生近缘种抗源:小麦野生近缘种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抗性挖掘
组培苗抗性评价:马铃薯脱毒苗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侵染响应测试
嫁接砧木抗性:瓜类砧木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抗性分级
生态型抗病差异:不同地理种群拟南芥霜霉病(Hyaloperonospora parasitica)抗性比较
病原互作研究:烟草-烟草花叶病毒(TMV)超敏反应系统
抗病诱导剂效果:水杨酸甲酯处理对黄瓜白粉病(Podosphaera xanthii)防控率测定
检测标准
ISO 22033:2017 植物病原体接种浓度标准化规程
GB/T 17980.52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杀菌剂病害分级)
ASTM E2562 植物防御酶活性分光光度测定标准
ISO 21479:2019 植物抗氧化能力评估的生化方法
GB/T 3543.4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发芽试验的病苗率统计
EPPO PP 1/135(3) 植物抗病性评价的温室试验规范
GB/T 34803 转基因植物抗病性评价技术规范
ISO 20914 植物基因表达量qPCR检测通用要求
ASTM F3136 植物气孔响应观测的显微测定方法
GB/T 36839 植物抗逆性鉴定技术指南
ISO 22975-3 植物生理生化指标实验室间比对验证程序
GB/T 29378 植物病害严重度数字化评估规范
检测仪器
显微接种装置:配备10μm微针头(精度±1μm),实现单细胞精准接种
植物表型成像系统:高光谱相机(400-1000nm)捕捉早期病斑叶绿素荧光变化(Fv/Fm值)
全波长酶标仪:支持96孔板同步检测(波长范围200-1000nm),测定多酚氧化酶动力学参数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488nm/543nm双通道激发,实时观测胞内Ca²⁺荧光信号传导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C18色谱柱(1.8μm粒径),分离植保素类物质(保留时间偏差<0.1min)
定量PCR仪:96孔快速热循环模块(升温速率6℃/s),SYBR Green法检测防御基因Ct值
气孔观测系统:环境控制型样品台(温控精度±0.5℃),200倍景深合成显微成像
叶绿素荧光仪:调制式测量光强度0-3000μmol·m⁻²·s⁻¹,定量光系统II损伤程度
超低温组织研磨仪:液氮预冷研磨罐(-196℃),保障RNA提取完整性(RIN值≥8.0)
植物生长模拟舱:光照强度0-2000μmol·m⁻²·s⁻¹可调,精准控制病原侵染温湿度条件
检测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合作客户展示

部分资质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