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生物实验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01
斑马鱼生物实验检测是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进行毒性、药效及安全性评估的重要技术手段。该检测涵盖胚胎发育、器官功能、行为学及分子水平等多维度评价,严格执行国际标准化操作流程,重点把控胚胎暴露时间、染毒浓度梯度、阳性对照设置及终点指标量化等核心环节,为化学品、药品及环境污染物风险评价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胚胎发育毒性检测:评估化学物质对受精后0-120小时胚胎的致死率(LC50)、孵化抑制率、体轴畸形(弯曲/缩短)、心包水肿发生率及体节发育异常,量化指标包括畸形指数(0-5级)和EC50值计算。
急性毒性试验(96h-LC50):测定幼鱼或成鱼在96小时暴露周期内的半数致死浓度,温度控制28±1℃,溶解氧>6mg/L,记录呼吸抑制、游动失衡等行为学终点。
生殖毒性筛查:通过连续三代暴露实验(F0-F2),测定产卵量减少率(%)、受精成功率(%)、子代畸形发生率(%),重点关注性腺组织病理学变化。
神经行为学检测:使用视频追踪系统记录幼鱼自主运动频率(次/min)、惊跳反应潜伏期(ms)、光暗刺激游动距离(cm),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
心血管功能评估:显微成像测定心搏频率(bpm)、静脉窦-动脉球距离(SV-BA,μm)、血流速度(μm/s)及心包面积(μm²),统计心律不齐发生率。
肝毒性评价:肝脏特异性荧光转基因品系(Tg(fabp10a:dsRed)观察肝实质损伤程度,检测ALT/AST酶活性(U/mg prot)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nmol/mg prot)。
遗传毒性测试(彗星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外周血细胞DNA损伤,量化指标包括尾矩(TM)、橄榄矩(OTM)及尾DNA含量(%),灵敏度达0.1μg/mL诱变剂。
内分泌干扰效应:检测VTG(卵黄蛋白原)表达量(ng/mg prot)、芳香化酶活性(pmol/min/mg)及性腺组织学变化,评估类固醇激素通路干扰强度。
免疫毒性分析:中性粒细胞迁移数量计数(个/伤口)、巨噬细胞吞噬活性(荧光颗粒数/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表达量(pg/mL),统计病原菌攻毒存活率(%)。
代谢功能检测:UPLC-MS/MS分析肝脏代谢组学变化,测定糖原储量(mg/g)、ATP含量(nmol/mg)及线粒体复合酶I-IV活性(nmol/min/mg prot)。
感官系统毒性:毛细胞荧光染色计数(个/神经丘),听觉刺激逃避反应延迟时间(ms),视网膜分层结构完整性评估。
骨骼发育评价:茜素红染色量化颅面部骨矿化面积(μm²),脊椎骨数量统计,鳔充气障碍发生率(%)。
检测范围
工业化学品登记:依据REACH法规要求,开展新化学物质生态毒理学特性鉴定,包括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及毒性(PBT)评估。
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用于心血管药物肝毒性早期筛查,抗癌药物骨髓抑制及肾毒性预测,检测限覆盖0.1nM-100μM剂量范围。
农药登记环境风险评估:测定杀虫剂、除草剂对水生生物的急慢性毒性阈值,为安全浓度(PNEC)推导提供数据。
化妆品原料安全性验证:替代兔眼刺激试验,评估表面活性剂、防腐剂等原料的角膜上皮细胞损伤效应。
医疗器械浸提液生物相容性:依据ISO 10993标准,检测植入材料溶出物的全身毒性及局部刺激性。
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表征量子点、碳纳米管等材料在肝脏、鳃组织的蓄积系数(BCF),测定氧化应激标志物GSH/GSSG比值。
饮用水污染物筛查:监测重金属(Cd/Pb/As)、微塑料(1-100μm)、藻毒素等污染物在0.1-1000μg/L浓度下的生物富集效应。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检测人工色素、防腐剂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定量Claudin-5等肠屏障蛋白表达量。
环境水体生态风险诊断:污水处理厂排放口水体综合毒性分级(TU值),沉积物生物可利用毒性测试。
新材料生物降解性测试:可降解塑料、生物聚合物在鱼体内的代谢产物分析,检测肝脏CYP450酶活性变化。
辐射生物效应研究:γ射线/紫外线辐射暴露模型,检测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OHdG含量(pg/μg DNA)。
检测标准
执行OECD 236准则《鱼类胚胎急性毒性试验》(FET),暴露周期96小时,终点包括死亡/孵化抑制/严重畸形。
依据OECD 203标准《鱼类急性毒性试验》,设置至少5个浓度梯度,符合GLP规范要求。
采用ISO 15088:2007《水质-鱼类幼体生长抑制试验》,测定14天亚致死效应。
参照GB/T 29763-2013《化学品 鱼类早期生活阶段毒性试验》,规定水温28±1℃,光照周期14L:10D。
遵循GB/T 31270.15-2014《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第15部分:鱼类急性毒性。
实施ASTM E2317-04《小型水生脊椎动物发育毒性标准指南》,规范畸形评分系统。
应用GB 15193.2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鱼类胚胎毒性试验》评价食品添加剂。
符合ISO 20665:2008《水质-慢性毒性测定-鱼类生命周期试验》长期暴露要求。
遵守OECD 229准则《鱼类短期生殖试验》,暴露周期21天,评估繁殖力指标。
依据JJF 1826-2020《斑马鱼胚胎毒性试验仪校准规范》,确保设备参数准确。
检测仪器
自动显微注射系统:配置压电驱动微针(Ø10μm),实现纳升级(nL)精确定量给药,用于胚胎原位转基因或化合物暴露。
高通量行为分析仪:集成红外摄像系统(100fps)及EthoVision软件,同步追踪96孔板内幼鱼运动轨迹,空间分辨率0.1mm。
斑马鱼心电记录系统:配备微电极阵列(10μm间距)及LabChart分析模块,实时采集心电图(ECG),采样率1kHz,检测QT间期延长等异常。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配备405/488/561nm多波长激光器,Z轴分辨率0.5μm,实现活体胚胎三维动态成像,用于血管生成及细胞迁移研究。
流式细胞分选仪:采用488nm/640nm双激光系统,分选速度>5000细胞/秒,实现特定荧光标记细胞群的分离纯化。
全自动酶标仪:支持UV/Vis/荧光/化学发光多模式检测,96孔板扫描时间≤10秒,用于ATP含量、CYP酶活性等生化指标高通量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具备96孔快速升降温模块(>5℃/s),检测灵敏度达单拷贝基因,相对表达量采用2-ΔΔCt算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色谱柱粒径1.7μm,MRM模式检测限0.1pg/mL,适用于激素、神经递质等内源性物质定量。
检测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合作客户展示

部分资质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