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丸检测
发布时间:2025-04-30
美白丸作为口服美容产品,其安全性及功效成分合规性需通过专业检测验证。本文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及GB16740-2014标准要求,重点解析美白丸的活性成分定量分析、重金属残留控制、微生物指标及非法添加物筛查等核心检测项目,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美白丸质量评价体系包含5大类28项关键指标:
功效成分定量:谷胱甘肽(≥98%纯度)、L-半胱氨酸(0.1-0.3g/100g)、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按标示量±10%允差)
重金属限量:铅(≤0.5mg/kg)、砷(≤0.3mg/kg)、汞(≤0.1mg/kg)
微生物控制:需氧菌总数(≤1000CFU/g)、霉菌酵母菌(≤100CFU/g)、大肠菌群(不得检出)
非法添加筛查:氢醌(检出限0.5μg/g)、糖皮质激素类(泼尼松等7种)、汞化合物(硫化汞等)
理化指标:崩解时限(片剂≤30min)、溶出度(1h≥75%)、水分活度(≤0.65aw)
检测范围
检测对象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要素:
原料级检测:植物提取物(熊果苷含量≥95%)、合成原料晶型鉴别(XRD分析)、辅料相容性试验
成品检测:片剂硬度(4-8kg/cm²)、胶囊壳铬残留(≤2ppm)、包衣均匀度(RSD≤5%)
:塑化剂迁移量(DEHP≤1.5mg/kg)、密封性测试(≥0.6MPa)、避光性验证(UVB透射率≤10%)
稳定性试验:加速试验(40℃±2℃/RH75%±5%)、长期试验(25℃±2℃/RH60%±5%)
检测方法
采用现行有效标准方法体系:
HPLC-UV法:GB 5009.86-2016测定抗坏血酸含量,色谱条件C18柱(4.6×250mm,5μm),流动相0.1%磷酸溶液-甲醇(95:5)
ICP-MS法:GB 5009.268-2016测定重金属总量,射频功率1550W,载气流速1.05L/min,积分时间0.1s
微生物培养法:GB 4789.2-2022采用倾注平板法,培养温度36℃±1℃,时间48±2h
TLC-HPLC联用法:第一法薄层初筛(展开剂乙酸乙酯-甲醇-水=7:2:1),第二法质谱确证(ESI+模式)
溶出度测试法:ChP2020桨法装置,转速50±1rpm,介质pH1.2盐酸溶液900mL
检测仪器
关键设备配置及技术参数:
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e2695系统,配备PDA检测器(波长范围190-800nm),定量重复性RSD≤0.5%
三重四极杆质谱仪:Agilent 6470系统,质量范围5-2000m/z,扫描速度10000Da/s
:CEM MARS6系统,40位高压转子,控温精度±1℃,压力范围0-1500psi
:Interscience Scan®500系统,分辨率4μm/pixel,符合ISO 7218标准要求
:Sotax AT7系统,温度控制精度±0.1℃,转速误差≤±1rpm
:Rigaku SmartLab系统,Cu靶Kα辐射(λ=1.5406Å),扫描速度0.02°/s
所有实验数据均通过LabWare LIMS系统进行采集处理,原始记录保留电子签名及审计追踪功能。
检测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合作客户展示

部分资质展示
